面对孩子,我们要有一颗静待花开的心
——读《捕捉儿童敏感期》有感
作为老师的我,从自己成为家长以后,对于一些研究小朋友的书刊更为感兴趣。记得之前读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,那大多都是为了自己工作而读。而今天读孙瑞雪老师写的《捕捉儿童敏感期》既是为了自己工作而读,也是为自己孩子而关注。我很幸运自己阅读了这样一本好书,让我更了解了不同时期孩子的“敏感期”,也为我自己将来做一个好家长,好老师提供了很多科学的依据于参考。相信自己,在以后的岁月里,我会更加明了孩子们的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独特行径,我会用不同以前的心理来理解他们,帮助他们,渡过“敏感期”,并释放出内在的新生命力。
书中通过家长和不同老师写的遇到不同孩子的不同案例,然后孙老师对这些案例、现状予以解答,让阅读者能够很快明了书中所说案例和现状的原因,更利于阅读者在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“对症下药”来解决问题。比如刚出生的孩子,他对彩色的东西是没有兴趣的,反而对黑白的东西感兴趣;孩子到了一定时期后,就开始各种吃,各种咬,咬手指吃脚趾,这其实不是他不爱卫生,实际是他口的“敏感期”到了,他在工作,在探索周边的一切呢。如果不看这本书,我可能真的不能理解各种孩子的怪异现状。所以现在一句流行词“没文化,真可怕”,努力学习,学习更多知识,不要误解孩子在我们成人眼里奇怪行径的意图。
看完书,想想自己的孩子,在成长中,我可以合理解决他每一个“敏感期”的到来。抓住孩子的每一个“敏感期”,给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关爱,更多的自由。如书中所说,此时你要限制了他的这一时期的发展,在将来,他可能会以另一种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来弥补此时丧失的“敏感期”。比如追求完美的敏感期:孩子对一样东西非常执迷,而若你从中破坏了,他很可能会哭闹不止。你会想,我孩子咋这么执拗?这么不讲道理呢?事实并非如此。因为你的不理解,让他因此错失了完美“敏感期”的追求,导致在长大以后,很多时候很不注意,很不讲究。如,随地吐痰、乱扔垃圾等等。天啊,如此可怕,如此重要的“敏感期”,作为家长怎能不重视呢?往往现实生活中,很多家长已经忽略了这一点,他们用自己的经验,凭自己的学识,用自己的教育理念为他的孩子孜孜不倦……而这也许真的只是一厢情愿罢了。
想想自己的学生,有些孩子他们已经错过了很多“敏感期“。看着他们现在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奇葩举动,不觉然为他的幼年时期感到伤心,也许那时候,他的家长对他过于“苛刻”了一些吧,让他的成长、让他之前错失的“敏感期”建立不得不在现在学习的关键时期来重新建立。而很多时候,这些“敏感期”的表现与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规则是相反的,所以,他们又被莫名戴上了“顽劣学生”或者说“调皮后进生”的帽子。读完了这本书,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,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也会学着去理解他们,去了解他们,尝试着走进他们的心里,给他们一个“爱与自由”的空间,让他们也能好的渡过他们这一时间段而来的“敏感期”。而不是一味的以一个老师的姿态来处理他们的“捣蛋”行径,换个角度,多为孩子来想想。等等他,等他过了这个敏感期,也许还有不一样的变化。
不禁想起曾在一次上课时,小童突然跑到讲台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“便便”,而且画完后还得意的在讲台边扭了两扭屁股。当时我心里那个火气呀,直冲脑门,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。接下来的课,他并没有因为我的教训而有所收敛,依然我行我素。为了“解决”这个棘手的学生,我多方面入手,尽可能多的了解他的情况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通过和他的交心、与其他老师的沟通、与家长的沟通,小童其实很喜欢美术,而且也很喜欢表现,只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能力不够,常被我忽视,他的自我内心得不到满足,让他甚是“躁动不安”,而引发的一些列奇怪行径。此后,我课中常常关注他,给他一些表现的机会,即使他有点按耐不住了,我也不会一时心急着想要纠正他的“陋习”,而是课后和他交流、沟通,了解孩子的想法,尝试着去帮助他。通过努力,孩子的发展甚是顺利,后来我们居然还成了好朋友,课堂上他还是我的得力助手,表现得非常积极。我知道,他爱表现的劲头得到了满足,他的“自我敏感期”开始有了很好的过渡。至于接下来还会有哪些奇怪的事情发生,暂且不说,因为我知道,只有了解了孩子,问题总能解决的。
有幸我遇到这样一本书,遇到这样一些学生,和他们发生了这样的一些故事……
在教育的路上慢慢走,多给孩子一些陪伴与影响吧,尽可能多的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想一想,静待花开的时候。